实验室人员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参加IAEA、ITPA,APS等国际大型会议18人次,邀请报告1人次,口头报告15人次。其中,获得了第29届IAEA聚变能大会的竞争性口头报告,展示了EAST为ITER的高增益运行模式下的边界局域模控制研究的重要支持作用;并在ITPA的活动中,主持了“共振磁扰动对约束与输运影响”专题的国际联合研究,撰写了总结报告并讨论制定了未来几年研究规划,体现了中国在国际托卡马克物理活动中这一领域的主导贡献。
与ITER组织A. Loarte、S. Pinches教授合作,开展了ITER设计位形新经典环向粘滞力矩及等离子体环向旋转的数值模拟研究,研究成果发表于Nuclear Fusion期刊;并开展大量ITER合作实验:Experiment of integrated ELM & divertor flux control in EAST to support ITER Research Plan;与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开展国际合作实验:Study on coupling effects of divertor detachment and the edge stability control under 3D magnetic topology conditions;与日本NIFS合作,应用MEGA程序模拟EAST高极向比压运行模式下的磁流体波与高能粒子相互作用,模拟发现高能粒子压强剖面被磁流体波显著展平。模拟中同时包含中性束注入、慢化、损失过程,模拟了高能粒子的稳态分布的建立过程,及磁流体波对高能粒子稳态分布的影响,相关结果在2023年第30届ITPA高能粒子会议上口头报告。边界组与美国LLNL的徐学桥教授合作,使用BOUT++湍流程序模拟研究了刮削层密度平台结构与ELM类型关系等远刮削层湍流输运问题,相关工作正在持续推进中。
2023年3月24日-27日,广东珠海,第八届聚变等离子体诊断技术研讨会,刘洋(博士)做“EAST上Imaging Neutral Particle Analyzer (INPA)快离子诊断设计与实验数据初步分析”口头报告。
2023年8月27日-29日,四川成都,第一届“核聚变燃烧等离子体和高能量粒子物理”学术会议,蔡辉山(教授)做“Recent progress in the influence of energetic particles on tearing modes”大会报告;张润哲(博士)做“电子回旋共振加热对离子鱼骨模不稳定性的影响”口头报告;刘洋(博士)做“EAST上成像中性粒子分析仪(INPA)快离子诊断升级与实验数据初步分析”海报。
2023年10月27日-30日,四川成都,第十一届全国磁约束聚变理论与模拟会议,马越好(博士)做“高能量离子作用下的撕裂模不稳定性判据的数值计算”墙报。
2023年12月10日-11日,北京,GTC回旋动理学模拟研讨会,马越好(博士)做“捕获电子对EAST ITB等离子体中静电湍流的影响”报告。
比利时核研究中心聚变堆材料组负责人Dmitry Terentyev博士应叶民友教授邀请于2023.09.17 - 2023.09.23来华,与课题组成员就第一壁W材料辐照模拟与实验、ITER用W板的力学性质、聚变堆材料氢同位素渗透滞留行为等方面的合作研究进行学术交流。期间Dmitry Terentyev博士还做了题为“钨在聚变堆中面临的挑战”的专题讲座,介绍了聚变堆钨材料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面临的挑战。
实验室主办第十九届聚变装置等离子体边界理论国际研讨会(19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Plasma Edge Theory in Fusion Devices, PET-19),于2024年9月在合肥召开,由丁锐研究员担任组委会主席。会议汇聚了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法国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员会、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日本国家量子科学技术研究院、日本国立聚变科学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日本山形大学、日本广岛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华大学、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和等离子体所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分享和研讨等离子体边界理论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未来研究方向。会议针对“基础等离子体边界理论”、“特殊现象与边界控制模型”、“等离子体集成模拟”3个主题,共进行了7个邀请报告、24个口头报告和43个张贴海报的汇报。聚变装置等离子体边界理论国际研讨会每两年举办一次,此次会议是该系列会议首次在中国举办。